拨乱迎奋进

1978年,科教事业迎来了春天,农业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迎来了转机。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分别从河北涿县、邢台先后搬回北京原址办学。

学校自1980年恢复本科、研究生招生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取得突破,完善了学科设置,教学研究成果斐然。1984年,国务院将北京农业大学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所高等院校之一。1985年,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

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喜获12项殊荣之后,农大人牢记“解民生之多艰”的宗旨,继续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上为“三农”服务,解决农业生产建设的实际问题。1978年~1995年间,学校取得科研成果国家级、省部级奖励约280余项。

进入八十年代后,学校再次打开大门,与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以色列、泰国、韩国等的大学、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逐步打开了师生们的视野,成为学校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后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探索办学新思路,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必不可少的手段。






农业大学回京的呼声

聂荣臻关注北京农业大学回京问题

批示农业大学返回北京

农大搬回北京并恢复北京农业大学名称

俞大绂

李广文

安民

朱荣

叶剑英为北京农业大学题写校名

农业机械化学院迁回北京并恢复校名

中央领导批示农业机械化学院迁回北京

张纪光

郑定立

在简陋的实验室里搞科研

校门前门牌林立

十年浩劫后的图书馆

废弃教室

自己动手,解决住房问题

荒芜的温室

教师的临时宿舍

北京农业大学教师人数变化统计

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教师人数变化统计

北京农业大学落实政策情况统计表

北京农业工程大学落实政策情况统计表

1995年北京农业大学院系设置情况

1995年北京农业工程大学院系设置情况

北京农业大学1991年开学典礼

水利与建筑工程系87届毕业生合影

石元春

周鹏程

翁之馨

艾荫谦

庆贺十二位教授从事教学科研五十年

北京农业大学部分教学成果统计表

讨论农业教育的改革

国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的部分教材

实验课

农场实习

金工实习

金工实习

俞大绂教授在写作

娄成后教授在实验室

蔡旭教授指导研究生进行小麦育种

裘维蕃教授在指导研究生

阎隆飞教授在指导研究生

曾德超院士指导博士研究生

万鹤群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

召开研究生教育研讨会

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培养的第一位博士

北京农业大学培养的第一位农学博士

农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建立

第一期干训班结业典礼

与山西机械学会合办培训班合影

何康到农大分院讲课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我校12项获奖项目

冬小麦“农大139””东方红1、2、3”

整理早期农史资料,出版农书

植物的细胞间连络与细胞内含物的再分配

棉花应用乙烯利催熟技术的示范推广

绞刀-拨轮式排肥、排种器

薄壁高强度灰铸铁材质及其孕育剂的研究和应用

小麦夏玉米两茬亩产吨粮技术体系的研究

多效唑在苹果和桃树上的应用及其机制研究

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

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

研究广元市规划

改土治碱造福曲周

在武陵山区实施“丰收计划”

科技扶贫、教育为本

治沙改土

农民科技日

在湘西开展科技扶贫工作

与霍恩海姆大学合作

CIAD中心落成

与东京农业大学建立联系

与东京农业大学建立联系

与澳大利亚达林唐高等教育学院合作

商讨建立中以农业培训中心

与墨西哥研究生院合作

中韩温室

中泰合作

主持召开国际会议

国际舍饲家畜生产体系学术讨论会

国际农业工程学术讨论会

李翰如教授在康乃尔大学

王树安教授在德国

招收留学生

招收留学生

学术互访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北京农业大学校门

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校门

北京农业大学新图书馆

研究生宿舍楼

科研大楼

游泳池

文艺汇演

传递亚运火炬

全国农业高校田径运动会

橄榄球队

注:本展览中的教学与科研相关数据的统计截止期多为2008年底

copyright © 2009 中国农业大学档案与校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