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难砺精魂

在文革十年中,中国农业高等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受到极大的冲击,学校几近瘫痪。学校分别被迫迁出北京,从东到西,从北到南经历了数次辗转,颠沛流离,甚至几次更改校名。陕西甘泉县的深山沟,重庆山城,河北的涿州和邢台都留下了农大人的足迹。

艰难困苦中,农大人以报国忧民的胸怀、顽强坚韧的精神,在教学和科研上孜孜不倦,为中国农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在陕北,举办短训班,推广农业技术;小麦育种小组选出了适应陕北旱塬地区种植的10多个品种,比原有品种增产20%~50%。在涿县,教师们踊跃下乡下场参加农业生产、开展科研工作,晋县的多专业综合性教学基点、曲周的盐碱土地综合治理教学基点等纷纷建立。在邢台,教改小分队深入对口工厂、农村和科研单位,培养师资,完成了内燃机、收割机、农田喷灌等20余项技术革新。

在文革十年中,中国农业高等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受到极大的冲击,学校几近瘫痪。学校分别被迫迁出北京,从东到西,从北到南经历了数次辗转,颠沛流离,甚至几次更改校名。陕西甘泉县的深山沟,重庆山城,河北的涿州和邢台都留下了农大人的足迹。

艰难困苦中,农大人以报国忧民的胸怀、顽强坚韧的精神,在教学和科研上孜孜不倦,为中国农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在陕北,举办短训班,推广农业技术;小麦育种小组选出了适应陕北旱塬地区种植的10多个品种,比原有品种增产20%~50%。在涿县,教师们踊跃下乡下场参加农业生产、开展科研工作,晋县的多专业综合性教学基点、曲周的盐碱土地综合治理教学基点等纷纷建立。在邢台,教改小分队深入对口工厂、农村和科研单位,培养师资,完成了内燃机、收割机、农田喷灌等20余项技术革新。






北京农业大学甘泉县清泉镇校址全景

陕北三年的教学工作

张维城

开荒种地

在废墟上建设学校

窑洞课堂

在废墟上建设学校

洛川小麦育种田

建赤霉素厂

国务院科教组令北京农业大学迁校和更名的文件

高鹏先

走向生产第一线

高鹏先等在围场教学基点

师生送技术下乡

彭克明教授楼顶做实验

烛光下攻读

蔡旭教授在指导青年教师

毕业生合影

招收首批工农兵学员

肖泽西

迎接新生

更名为重庆农业机械学院

农业机械化学院迁校邢台

华北农业机械学院校门

首届工农兵学员转学合影留念

首届工农兵学员毕业留影

《人民日报》1977年11月19日

《河北日报》

《光明日报》1978年11月30日

《北京日报》1979年12月27日

《人民日报》1978年2月22日

注:本展览中的教学与科研相关数据的统计截止期多为2008年底

copyright © 2009 中国农业大学档案与校史馆